廣州出臺多項政策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時間:2018-08-09 15:08:00 閱讀:3354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8月8日,廣州市科技局召開科技創新政策專題新聞發布會,主題為“加強政策引領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發布會上,廣州市科技局副局長王越西對2019年的廣州科技政策進行了解讀。
2019年以來,廣州在科技創新領域出臺了綜合性政策《廣州市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下稱“廣州科創12條”),以及《廣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2019年版)》(下稱《清單》)《廣州市服務科研院所建設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等多個專項政策。
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發展規律,廣州近年持續加大政策供給,構建了“1+9”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系列配套政策舉措,促進形成了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主體活躍、創新投入多元、創新機制順暢、創新保護完善的良好創新生態。
助推科學發現:支持粵港澳合作
8月伊始,一筆來自廣州的科研資金首次成功跨境撥付至香港。廣州通過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向香港科技大學撥付香港分部2019年建設經費和港澳科研開放基金。這是源于今年3月20日,《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方案》的印發。
根據相關政策,廣州市政府部門將與廣東省科技廳共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粵穗)開放基金,每年投入8000萬元,共同支持粵港澳地區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由此,廣州科技項目資金可以劃撥到港澳地區使用,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無論是項目牽頭單位還是參與單位,市財政科研項目資金均可直接跨境撥付到港澳兩地單位賬戶。
“作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這些舉措將有利于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合作。”王越西談到。
除了與港澳聯手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外,廣州在著力構建以高水平實驗室為龍頭,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為支撐的基礎科學研究支持體系。“廣州科創12條”提到,將支持重點實驗室、在穗高校、科研機構與國(境)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組建國際合作科研平臺。
在系列政策的引領下,廣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有堅實基礎。目前,廣州全市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省重點實驗室234家、市重點實驗室165家。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動態寬域飛行器實驗裝置、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型水下智能無人系統等大科學裝置正在加速布局。
同時,廣州正在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加強重點產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廣州力爭通過3—5年時間,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政府部門將采取自主選題和公開征集相結合的方式遴選項目,創新優化項目專家咨詢評審機制和項目決策管理機制,大幅提高項目支持強度,單個項目財政支持經費達1000萬元以上。
推動技術發明:為科技經費“松綁”
高校往往是科技成果的誕生地,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數量最多的城市。在五山——石牌高教區、環中大、環大學城等重點區域,廣州打造了集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金融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創新創業平臺,建設了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在現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平臺基礎上,《措施》提出,廣州將加速盤活創新資源,放寬土地使用限制,推動新增科技項目用地、“三舊”改造地塊與科研院所自建園區連片規劃,由科研院所集中運營,在約定期限內運營收益財政全額返還科研院所等。
推動技術發明,除了要打造基地平臺等基礎設施硬環境外,廣州還針對政策機制等軟環境,進行了建設。《措施》的出臺,將廣州市正在開展試點的突破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實施范圍拓展到科研院所。
例如,對獲評新型研發機構的科研院所財政科技經費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對科研院所牽頭成立的基金予以最高50%出資配套,對其成果轉化投資管理團隊給予最高750萬元獎勵等等。
“以往的科技經費管理是‘正面管理’,大家普遍反映不夠靈活、用途比較單一。”王越西談到,為改變這一現狀,廣州建立完善了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放寬科技經費使用門檻,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
對此,《清單》選取了部分領域,探索開展經費使用“負面清單”管理,即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領域。科技經費的“負面管理”明確開列不予使用的領域,清單以外則充分開放。“這種管理方式既能明確財政經費使用的‘底線’,又能賦予創新主體支配經費的充分‘自由’。”王越西評價道。
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廣州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收入達55.76億元。
刺激產業發展:助推企業上市
企業的數量與質量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帶來了產業的繁榮。為了給企業生長“減負”,今年3月,廣州市科技部門聯合市財政局、市統計局、市稅務局印發了《廣州市企業研發經費后補助實施方案》,其中提到將大幅度簡化企業申報程序。截至6月底,廣州已有12748家企業申請研發費稅前加計扣除,為企業減稅額約102.75億元。
大力扶持培育科技創新企業的同時,廣州還致力于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發揮明顯作用。
今年5月24日,廣州市科技部門出臺新的《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管理辦法》,在原來4億元風險資金池的基礎上,增加每年不超2億元部門預算作為風險損失補償資金,并將合作銀行由原來的8家擴大至23家(已于6月22日對23家合作銀行授牌)。
截至目前,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共對1374家企業,累計授信189.9279億元,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16.51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83家,占比78.82%,首次獲貸企業495家,占比36.02%,獲得純信用貸款的企業880家,占比64.04%。
此外,廣州成立了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并出臺《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管理辦法》。該政策旨在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50億元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目前,廣州已分兩批組織68家企業對接港交所,并依托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為廣州科技企業在港建立投融資平臺。同時,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企業赴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已分三次組織76家科技企業對接,方邦電子成為首批上市企業之一。
實現生態優化: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廣州為人才提供的政策,條條都是干貨。”發布會上,王越西講解了“廣州科創12條”所折射出的廣州對于人才的重視。這12條政策里,有3項與人才直接相關。
在完善港澳人才保障機制方面,廣州推進南沙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建設,深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積分試點,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廣州還將落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的有關要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穗工作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給予境外高端人才15%的優惠稅率。”王越西指明了國家政策中涉及的具體優惠稅率。這也是諸多科學家所關注的高端人才“國民待遇”問題。今年6月份,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曾在官洲生命科學圓桌會議上特別贊譽了該項稅務優惠政策:“對于引進高層次人才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在這一點上,給全國帶了一個好頭。”
“廣州科創12條”還提到,廣州支持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一批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基地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可直接享受廣州市相關優惠政策。
高端人才和青年才俊來到廣州后,其住房問題該如何破解?對此,“廣州科創12條”同樣作出了部署。廣州力爭3年內面向全市新增3萬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賃住房,優先供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中的人才使用。
按照職住平衡、就近建設、定向供應的原則,廣州還鼓勵各區以及用人單位等多主體供給,通過新增籌建、園區配建、城市更新等方式,在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人才密集區建設人才住房。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