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保險行業發展趨勢 保險行業市場調研與預測分析
時間:2018-11-13 10:35:00 閱讀:2361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南方網了解到21世紀經濟報道金融版的趙萍總監為我們發布保險務發展的七大趨勢進行分析。介紹如下:
趨勢1:破題資產荒,保險資金配置五大命題
然而,伴隨保險資金不斷快速集聚而來的,是保險資產配置難度加大,優質資產荒挑戰嚴峻;資產端和負債端矛盾依然突出,高成本負債所帶來的利差損風險即使總體可控,但其隱患仍是懸在部分保險公司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此外,個別公司治理問題導致經營行為激進;再投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需引起高度關注。
有鑒于此,我們認為,2017年保險資金運用趨勢將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難度加大。2017年大概率將處于低利率環境,銀行存款、債券、債權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率繼續承壓,國債、高等級信用債等中低風險資產的收益率已降到較低水平。
就2016年情況來看,上市險企普遍進一步減少了定期存款的配比,對債券市場的判斷有所分化,但在理財產品和其他固收類產品上的配置比例則呈現小幅上揚的態勢。
第二,隨著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持續走低,權益類資產的波動性加大。相較而言,在綜合對風險、收益、償付能力指標等考量后,我們認為,一級、一級半乃至二級市場的股權投資空間尚為廣闊,是較為理想的投資品種。
此外,以平安、太保兩家公司為例,近一年內,其持續加大對優先股的配置力度。如2015年平安的優先股投資分紅收益率達5.3%,若將25%的免稅因素計算進去,相當于實現逾6.5%的收益水平。
第三,在資產荒下,保險資產多元化配置動力將繼續加強。另類投資、海外投資將仍然是2017年保險業關注與資產配置的重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另類投資的存量規模從8月到9月首次出現環比下降,說明在大量非標資產到期情況下,隨著險資加快對另類資產的配置,今后尋找優質標的,邊際難度將逐漸增加。
第四,隨著今年7月保監會放寬保險資金可投基礎設施項目行業范圍,增加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可行投資模式。地方性基礎設施建設或舊城改造項目是保險資金較為理想的投資選擇,通常這類項目擁有政府信用擔保,具有投資期限長、收益高于債權投資、波動率較低等特點,項目整體資質較高。
第五,我們認為,保險公司需豐富資管產品,這對提升保險資管機構的管理費收入、市場競爭力以及客戶積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建議保險公司應全力拓展第三方業務,參與大資管市場競爭。
趨勢2:預計2017年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將超或者有望超過3.5萬億,合理增幅在16%-21%之間。
根據中國保監會最新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達2.5萬億,同比增長32%;而此前公布的一、二季度末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2萬億和1.9萬億,同比增幅分別為42%和37%,每個季度有5%的下降。受年中有關產品監管新規出臺、及資本市場持續低迷等因素的影響,原保險保費規模的同比增長幅度有所降低。但即便有所下滑,預計全年保持25%以上的同比增幅應為大概率事件。
同時,綜合《中國保險年鑒2016》統計近年保費收入和增幅的對比圖,不難看出,自2012年-2015年間,保費規模保持了持續的增長態勢,分別為8%、11%、17%和20%,保費收入規模也從1.5萬億、1.7萬億、2萬億增長到2.5萬億。按照這樣的增長趨勢,再結合2016年保險業發展現狀,粗略計算,截止到2016年底,相信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將突破年入3萬億元的“整數關”,應該不成問題。華泰董事長也曾經提到過,每年的形勢復雜,利率下行影響產品預定利率會下調,進而會影響保費規模的增長。
有這么多的復雜情況,我們保守估計,2017年我國原保險保費規模將超過3.5萬億元左右,甚至有機會突破它,合理的增幅區間在16%-21%之間。當然,未來還要綜合考慮經濟環境、利率環境、資本市場,監管政策、及稅收環境等相關影響因素。
趨勢3:健康險爆發式增長,期待稅延型養老保險明年試點
三季度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我國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430億元,同比增長86.8%,按照這一趨勢預測,今年健康險保費收入將有望達到或超過5000億元。
如果從份額上看,今年以來,健康險從1月份在原保費中占比8%,和規模保費占比不到6%,猛增至前三季度末的占比18%和占比12%。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2006年-2015年的十年間,我國健康險保費收入復合增長率高達118.4%。如果以新“國十條”所定位的保險密度發展目標來計算,我國健康險保費規模在2020年將會達到1.5萬億元。
今年10月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看到,2015年,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為29.3%,未來將努力實現持續下降,但這一數字的下降,目前是建立在總費用絕對值持續增加的基礎上,因此,居民的商業健康保險需求依然巨大。大力發展商業健康險,在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剛性需求同時,也是行業共識“保險姓保”最有力的體現之一。
但今年3月正式上線的“個人稅優健康險”,則仍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個中原因,不再贅述。
此外,人口老齡化快速來襲,人口結構潛移默化的改變,迫切需要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與健康險一樣,商業養老保險也熱切期待獲得更多稅收支持。
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保險業新“國十條”中就明確提出要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2015年兩會上,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要推出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但時至今日,仍是“久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經過若干年的協調推動,我們希望個人稅延養老險在2017年能夠正式落地,開展試點,這將極大地刺激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的健康快速發展。
趨勢4:保險業將在服務國家戰略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相信這是行業共識,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只念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已經覆蓋了農、林、牧、副、漁業的各個方面。2015年,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14.5億畝,占全國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9%,其中三大口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189類。我國農業保險市場規模已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
第二組數據,大病保險自實施以來,已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人口達9.2億人,病患報銷比例普遍提高了10到15個百分點,345萬大病患者直接受益,有效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
相信未來,通過激發保險服務功能,我國保險業將在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改革舉措提供強有力支持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自身也將實現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的重要轉變。
趨勢5:主動降低負債資金成本,行業利差損風險總體可控
三季度末,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三家上市壽險公司季報披露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60%、41%、44.6%,但降幅較上半年有所收窄,背后是保險業受復雜利率環境和資本市場波動影響、投資收益大幅下滑的現實境遇。
盡管近來保險業當期利潤有所下降,但2016年1—6月,行業主要上市保險公司的未來利潤貼現值依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行業長期盈利能力可期。
2013年起,保監會積極推動壽險行業費率市場化改革,至2015年分紅險定價利率放開。市場曾普遍擔憂利率下行導致保險公司投資收益覆蓋負債端資金成本難度加大。但據東吳證券測算:上市保險公司存量保單負債成本平均約2%,新業務成本平均約1.6%(中小保險公司可能略微高一些)。目前長期國債收益率維持在2.7%~3.0%,保險公司即使不配置風險資產仍享有約1%的利差。
值得注意的是,迫于利率市場化的壓力、保費擴張的剛性需求等原因,并未主動下調負債成本。一些公司2016年出售高成本的產品,但這種通過維持較高利率、以保證保費規模高增長的模式,加大了行業未來利差損風險,難以長期持續。
因此,我們預計大型保險公司將于2017年開始主動調降成本(事實上,這一趨勢在2016年已經初露端倪),首選下調存量業務的非保證利益,如分紅險的分紅率和萬能險的實際結算利率;以及下調新業務的定價利率和萬能險最低結算利率等。
在資本市場低迷,利率環境復雜,保險業務規模快速增長的情勢下,保險公司盡管面臨著一定的利差收窄、利潤下降的壓力,但是如果通過穩健審慎的產品策略、有效的資產負債協同管理機制、同時認真貫徹“償二代”體系建設要求,相信還是可以有效緩解利差損壓力,而且很多大型公司已經開始行動,因此我們認為,行業利差損風險總體可控。
趨勢6:資本競逐保險牌照,并購熱持續升溫
近年來,保險牌照持續走熱,可謂“千金難求”,引各路資本爭相競逐,目前仍有約200家公司排隊靜候新牌照。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截至目前,保監會合計批籌17家保險公司,包括6家壽險(多為地方法人機構)、3家相互保險、2家再保險、2家資產管理、2家財險、1家科技保險、1家健康險。
我們發現,2015年內獲批的壽險公司僅為中華聯合一家,而2016年則已有6家壽險公司獲批;財險公司方面,則僅有建信財險和黃河財險批籌。
從獲準批籌的公司來看,除多為地方法人的少數幾家傳統壽險公司外,相互保險、科技保險、再保險等新業態、專業化保險公司成為市場準入的主力軍;而將業務范圍聚焦于監管層所倡導的長期養老保險、健康險、小微企業業務、履約保證保險等領域,則是前述多家保險公司成功批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我們預測,2017年監管批籌的保險公司序列將與2016年的情況較為相似:傳統壽險、財險公司按節奏批籌;符合監管倡導方向、保險業發展趨勢的細分專業化保險公司獲批成功率較高;商業模式不清晰、股東方資金實力不足,則將會是發起者難獲批籌的兩大硬傷。
新牌照批籌不易,資本熱度不減,加上保險公司經營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及周期性,我們認為,2017年,保險業內的“并購熱”仍將持續升溫。
趨勢7:互聯網保險啟動行業發展“新引擎”
互聯網保險發展正在邁入新紀元。毫無疑問,互聯網保險的經營模式正在快速滲透、改變、乃至顛覆保險產業鏈中的多個環節。
從創新發展的角度看,中國互聯網保險經歷了以渠道創新為核心的互聯網保險1.0階段、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的2.0階段,現在正進入以商業模式創新為核心的3.0階段。當然,三個階段也有一定交叉。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國內獲準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從 2011 年的28家上升到2015年的110家,保費規模也從32億元高歌猛進至 2234億元,五年間增近70倍。
與此同時,互聯網保費在總保費收入中的占比從 2011年的0.12%上升到 2015 年的9.2%;保費增量占全行業保費總增量的比率,亦從2012年的12%猛增至34%,數據凸顯互聯網保險業務作為“新引擎”的助力作用。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