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城市交通行業現狀分析及未來展望
時間:2023-03-06 10:37:00 閱讀:2029 整理:長沙市場調查公司
數據顯示,五年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更強。
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里程超過600萬公里;鐵路營業里程15.9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4.5萬公里;全國公路總里程544.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萬公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8萬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1.7萬公里;擁有港口生產性碼頭泊位近2.2萬個,其中萬噸級碼頭2883個;民航運輸機場達到259個,其中年旅客吞吐量超千萬人次的機場38個。
強國建設,交通先行,國家“十四五”規劃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交通強國”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進行決策部署。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先行領域,全面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
交通運輸部印發《2024年交通運輸法制工作要點》
日前,交通運輸部印發《2024年交通運輸法制工作要點》,提出今年交通運輸部將聚焦持續深化交通法治建設,加快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推動執法隊伍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能轉變,為奮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提供堅實法治服務保障。
交通運輸部今年將推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農村公路條例、城市公共交通條例、快遞暫行條例制修訂,海商法、民用航空法也將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推進鐵路法、道路運輸條例等重點法律法規修訂取得積極進展。加快推動國際海運條例修訂上報國務院。加快推進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研究起草進程。落實海事職銜要求,加大立法推進力度。今年交通運輸部將制定出臺一批行業急需、社會反映強烈的規章。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城市中交通量激增,原始的交通方式已不能滿足要求;同時,由于工業發展為城市交通提供的各種交通工具越來越多,從而加速了城市交通事業的發展。
城市交通是指在城市(包括市區和郊區)道路(地面、地下、高架、水道、索道等)系統中進行的公眾出行和客貨輸送等。
城市交通行業現狀分析及未來展望
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65%,進入城鎮化發展中后期,城市發展必須由“外延式擴張”為主向“內涵式發展”為主轉變,既要解決好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突出短板風險,也要有效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品質化需求。
2022年,全國總人口14.12億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21億人,鄉村常住人口4.91億人,城鎮化率65.2%,比上年增加0.5個百分點。在16省份中,4個省份城鎮化率超過70%,其中,江蘇74.4%、浙江73.4%、重慶70.96%、福建70.11%。內蒙古城鎮化率68.6%,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河南、廣西、貴州、甘肅城鎮化率較低,不足60%。與2021年相比,16省份城鎮化率全部提高,提升水平在0.39至0.75個百分點。
看規模,中國城鎮人口從1978年的17245萬人到2022年的92071萬人,增長74826萬人,這一增量超過歐洲人口總和。看速度,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978年為17.92%,2022年為65.2%,40多年提升超47個百分點,英美等不少發達國家實現同階段城鎮化率躍升用時2倍以上。
近年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迅猛,成為世界城市軌道交通大國,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以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2023年12月30日,隨著三段地鐵線開通試運營,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836公里,超越上海躍居全國第一。
截至2023年12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06條,運營里程10165.7公里。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23年12月,55個城市軌道交通實際開行列車333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6.7億人次,進站量16億人次。客運量環比增加0.8億人次,增長3.2%;較2019年月均客運量增加6.8億人次,增長34%。
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蓬勃發展,在繁榮軌道交通市場的同時,也導致了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軌道交通規劃、建設以及運營所需的相關人才、設備和設施等資源供給的緊張,各城市對軌道交通重要資源的競爭日益激烈。
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十三五”十年間,全國城軌交通年度完成建設投資額穩步上升,十年間累計完成建設投資38612.7億元。按照十四五規劃,新增成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各為3000公里,新增軌道交通帶來的市場空間大約在3萬億左右。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京唐鐵路、京濱鐵路、津興鐵路等將陸續建成開通,京雄商高鐵雄安新區至商丘段、雄忻高鐵、津濰高鐵等項目已開工建設,京津冀地區鐵路網將實現進一步擴充。軌道交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和交通運輸的骨干網絡,不僅承擔了絕大部分國家戰略、經濟物資的運輸,還承擔著客運運輸職能,在促進我國資源輸送、加強經濟區域交流、解決城市交通擁擠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