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下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如何?
時間:2021-08-08 10:36:00 閱讀:2245 整理:成都市場調查公司
后疫情時代下,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如何?工業機器人是廣泛用于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具有一定的自動性,可依靠自身的動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實現各種工業加工制造功能。工業機器人被廣泛應用于電子、物流、化工等各個工業領域之中。
工業機器人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是國家從制造大國發展成為制造強國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為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步伐,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約在839億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8.3%,連續多年穩坐世界最大機器人消費國地位。
工業機器人市場調研
工業機器人企業云集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廣東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最多達3.40萬家,江蘇省、山東省排名第二和第三,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達3.22萬家、1.73萬家。浙江省、上海市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超1萬家,分別為1.49萬家、1.05萬家。福建省、安徽省、陜西省、四川省、湖北省進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
在2021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的《2021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為839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445.7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突破589億元;另外德邦證券研報顯示,到202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美元(約638億人民幣)。
2021年全球交付的工業機器人比以往任何年份都多,機器人行業正在全球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機器人銷售量創下48.68萬臺的新紀錄,比前一年增長27%。其中亞洲增長幅度達到33%。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5月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7萬套,同比下降13.7%;2022年1-5月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為16.6萬套,累計下降9.4%;2016-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逐年遞增,2021年達到最高。
另一方面,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5.6萬臺,同比增長48.8%。據《“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我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
自從2016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被寫入“十三五”規劃以來,中央以及地方密集出臺了各種機器人相關政策。例如《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關于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等等。預測,到2025年,國務院預計工業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能超過20%。
根據相關規劃,“十四五”期間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有望超過20%。特別是在緊密關聯到制造業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同比增長54.4%。自2016年國家統計局開始統計工業機器人產量以來,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產量一直呈現正增長趨勢。另一方面,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5.6萬臺,同比增長48.8%。
在2021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的《2021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為839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445.7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突破589億元;另外德邦證券研報顯示,到202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美元(約638億人民幣)。從全球角度來看,歐洲和日本是工業機器人主要供應商,ABB、庫卡(KUKA)、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四家占據著工業機器人主要的市場份額。四大家族工業機器人占全球市場份額約50%。
工業機器人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工業機器人行業在新一輪產業機遇期中將會誕生世界級企業,國內外技術差距逐漸縮小,研發體系漸趨完整,關鍵零部件技術將會突破,市場份額更加集中。隨著機器人工藝設計的不斷創新以及新材料的投入使用,未來工業機器人將更智能化,柔性化,即由傳統機器人向共融機器人優化。
未來五年間隨著伺服電機和諧波減速器上的國產替代深入,以及需求端的大幅放量,在工業機器人中低端市場將引來一波強勁增長,在中高端市場中隨著技術突破國產品牌亦將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銷售量預計年增長率將在30%左右并逐年提高;另一方面,隨著中低端市場技術成熟、競爭激烈,預計年平均售價將逐年略有降低,但市場規模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由于自動化的發展趨勢和持續的技術創新,汽車、電子和機械等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工業機器人發展前景廣闊。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