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調查,預計在2025年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
時間:2022-11-24 10:37:00 閱讀:1613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我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
作為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醫療垂直細分領域,口腔產業囊括了以耗材及設備研發制造商為主的上游,以口腔醫療設備耗材經銷商、信息化軟件提供商、牙科支持組織為主的中游,以及以各類醫療服務機構、互聯網平臺方、消費者為主的下游。
在當下顏值經濟盛行的大背景下,中國口腔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市場空間預計在2025年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無論是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還是供給端的新技術、新模式的演變,都在共同驅動著口腔醫療服務行業的發展與變革。
《2021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2020年困擾我國國民健康的top10問題中,口腔問題位列第五位,較2019年上升1位,我國的國民口腔健康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
患病人群的增多,加上健康意識覺醒等因素影響,醫院門急診的口腔患者就診人次穩步增長。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公布數據,2013-2019年,我國口腔醫院診療人次從2013年的不足2500萬人次增至2019年的近4500萬人次。據測算,2021年我國口腔醫院診療人次數約為4677萬人次。
在國家政策推動和經濟穩步發展過程中,我國口腔醫療機構數量、口腔醫療人員數量穩步增長,口腔醫療供給能力持續提升。
從口腔醫院端看,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我國口腔醫院數量總體上保持增長趨勢,由2010年的300家增長到2021年的1029家,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2%。從醫務人員端看,2016年-2021年,我國口腔醫院人員(包含職業助理醫師、執業醫師、注冊護士)數量穩定攀升,2021年達到8.59萬人。但另一方面,我國牙醫供給仍不足,2020年我國每十萬人口牙醫數為15.7人,遠低于美、韓、日等國。
以及口腔行業政策扶持力度正在進一步加大。從2016年開始,我國推出多項政策,覆蓋體系建設、行業標準、口腔服務機構監管、醫生執業、患者教育及口腔防治等多個方面。我們對口腔醫療服務相關政策影響要素進行更加深入梳理,供給端政策主要側重于為醫療機構及醫生應用模式、執業形式及服務規范設立了標準,以保障口腔醫療服務質量;需求端的政策,則注重于居民口腔健康的長期,規劃,其政策核心表明,居民口腔健康的長期規劃將會從“治療”向“預防”延展。
供需合力下,我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迎來增長新契機。根據終端消費數據,并結合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我們發現,我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在2021年為1450億元人民幣,保持年均20%的增長。預計在2025年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市場前景廣闊。
口腔醫院市場分析
2023年上半年,社會經濟持續恢復。不過,消費醫療中細分賽道的復蘇卻有差異。日前,民營口腔連鎖龍頭上市公司通策醫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策醫療”,600763.SH)發布了業績微增的2023年度半年報。
報告期內,通策醫療實現營業收入13.63億元,同比增長3.38%;實現歸母凈利潤3.04億元,同比增長2.99%。次日8月25日,通策醫療股價跌停。
2021年6月,通策醫療股價曾上漲至400多元/股,總市值超千億元。而截至今年8月31日收盤,通策醫療股價跌落至93.32元/股,市值為299億元。
據披露,通策醫療旗下有74家醫療機構、2056名醫生、2700余張牙椅。2023年上半年,通策醫療旗下醫療機構門診量為158萬人次,同比增長16萬人次。
通策醫療業務主要分為種植、正畸、兒科、修復、大綜合等。2023年上半年,公司各業務營業收入分別為2.29億元、2.23億元、2.43億元、2.16億元、3.6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7%、-3.9%、1%、7.8%、5.45%。
2023年上半年,通策醫療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41.36%和26.32%,凈利率保持穩定提升狀態。
第二季度,通策醫療實現營收6.88億元,同比增長3.71%;歸母凈利潤為1.35億元,同比增長4.92%;扣非凈利潤為1.29億元,同比增長4.84%。
據《2022年中國口腔醫療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目前,民營口腔醫療機構容易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患者引流困難,診所營銷獲客成本高昂。不過,這一問題在通策醫療并不明顯。
與行業內民營醫院紛紛打造自身品牌字號不同,通策醫療旗下口腔醫療機構主要以城市名作為品牌名,甚至個別醫療機構名稱包含了行政區劃名稱,比如杭州口腔醫院、寧波口腔醫院、衢州口腔醫院、義烏口腔醫院、諸暨口腔醫院、滄州口腔醫院、益陽口腔醫院以及昆明市口腔醫院等。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