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用戶體驗很好可是數據不佳,問題出在哪里?
時間:2017-08-31 16:52:00 閱讀:3692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這篇文章來自 Any.do 的設計師,分享了一些關于 UX設計和產品升級開發的故事。如果產品設計的提升最終并沒有帶來數據上的提升,那么產品團隊將要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當我們為 Any.do 做了重設計之后,第一次看后臺數據的時候,我們說的第一句話是:
數據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
的確,在很多時候,后臺的數據是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問題的。但是這一次,情況并非如此。
在創業企業當中,有一個說法,就是90%的嘗試都會失敗。幸運的是,在 Any.do,我們所碰到的比例比這個要低的多,但是仍然經常會碰到問題,遭遇失敗。不過,我還是想聊一下這些失敗的經歷。由于在設計、迭代、開發和測試上所投注的時間,這次失敗對我而言是刻骨銘心的。對我而言,正是因為它在 UX設計上的突出和優秀,「它是一個如此精雕細琢的產品」(引用某個設計圈大神的說法),使得這次偶然的失敗給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簡短的說一下這次產品的狀況吧。我們重新設計了 Any.do Moment 這個產品,它最初是在2013年發布上線,用戶能夠借助它來重新審視一天的工作,并且決定未完成的任務是現在處理,還是安排到特定的時間,從而借此提升整體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管理工作和生活。
1.0 的版本發布之后,我們最初所獲得的反饋是相當積極的,我們在 Any.do 當中采用了簡約的設計語言,使得許多已知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我們將版本推進到 2.0 的過程中,在調研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
數據顯示,我們的用戶每個月只會使用 Moment 幾次而已。而這個產品的主要目標是將用戶使用次數提升到每周幾次。
當用戶將某些任務推遲完成之后,就不知道他們隨后到底要安排多少事情了。
客戶必須對他們的所有的任務進行安排,并且不能夠跳過他們解決不了的,和不感興趣的任務。
當時的界面是為4英寸的手機所設計的,并不足以在一屏中承載30個任務,也沒有為大屏手機做相應的深度適配。
所有的動畫和轉場動效都比較慢,有的時候你需要等待接近3秒鐘的動畫加載,才能和下一屏的界面進行互動。
設計 Moment 2.0
△ Any.do 的日歷標簽頁
雖然 Any.do 的日歷功能開發完成之后,用戶可以直接在日歷中查看每天的任務,我們決定將這一模塊也集成到隨后的新版本當中,并且結合用戶所提供的反饋,將它做的更好。
接下來,就是 Moment 2.0 的廣告了:
當我們使用高保真原型來做用戶測試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潛在用戶(新用戶)非常喜歡 Moment 2.0,而我們的現有用戶則希望新版保持原有(1.0版本)產品的基本的體驗設計。
我們解決了主要問題
用戶希望能夠快速瀏覽他們積壓的任務,并且能夠非常自由隨意地在日常任務當中托拽移動任務,他們能從這種整理和掌控中獲得快感。此外,他們還希望能夠調整特定任務的執行時間的范圍。
在這樣的需求之下,我們經過測試,并且成功的發布了 Moment 2.0,然后我的感覺大概是這樣的:
數據顯示,Moment 2.0 失敗了。但是這種失敗并不是徹底的做毀了,只是 2.0 的數據和之前的 1.0 并沒有太大的差別,擁有了新的日歷模塊之后,用戶的參與度提升了,但是這個完全是符合邏輯的自然進化,從實際分析的角度和產品預期上來看,整個2.0 版本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數據上的提升。
問題出在哪里?
構建有價值的產品,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應當對于用戶有用,能夠產生價值。
Moment 2 做到了這一點,但是依然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價值有多大。我們絕大部分的用戶,他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并沒有那么多的事情,以至于必須借助這樣的一個管理工具,甚至于即使有任務,也不止于需要日歷來進行宏觀管理。
△ 日歷管理導向型用戶的APP界面,和絕大多數的普通用戶的APP界面
因此,70%的用戶其實和我們的這些新功能是沒有關系的,在日歷中拖放移動任務自然是很棒的,尤其是在一天都很忙碌,有很多事情要管理的情況下。很多用戶都期待能有這樣充實飽滿又能夠掌控的感覺。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碰不到這樣的情況。
Moment 2 當然也是存在一些影響核心體驗的問題,但是在確定下一步的方向之前,我們只會提供一些適當的修復和調整,在當前的基礎上進行增量升級和錯誤修復。
在數字產品設計領域,我已經工作7年了。幸運的是,我所參與的絕大多數的產品都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成績,剩下的一部分也確實失敗了。無論這些失敗是怎么發生的,我對于它們的原因都充滿了興趣,哪怕它們不是當前主攻的產品。
這不僅是做產品的專業精神所在,也是做產品的樂趣所在。
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很重要。在移動端平臺興起的時候,我們推出了 Moment 2,它依然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和強大功能的產品,現在我們將會針對時下大屏手機,調整出一個更加合理的版本,希望你們能喜歡。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